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020年長達8天的國慶、中秋雙節黃金周剛剛過去,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旅游“成績單”如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后發現,粵港澳大灣區11座城市的成績單已基本出爐。其中,由于大灣區內游客很多選擇了在區內一日游或者多日游,珠三角9市的旅游市場恢復較好,佛山、惠州的旅游綜合收入和去年同期相比出現增長。
“因為疫情防控的原因,我們不想去太遠的地方,而且剛好有些廣東省內的地方也沒有去過,朋友也有推薦很多的當地美食,就打算國慶假期去這幾個地方走一走。”廣州居民李嘉(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她今年雙節選擇了去江門和潮州旅游。
廣東省社科院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武文霞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內客源豐富,以佛山為例,周邊客源市場較大,游客長途游受到限制,不能出境,出國旅游需求轉移到國內,短距離、周邊游受到追捧,長期壓抑的文旅消費潛能在黃金周釋放,推動當地文旅市場恢復發展。
6市游客量恢復超8成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之下,今年不少粵港澳大灣區游客放棄了長途旅游的計劃,轉而選擇了廣東省內甚至大灣區內游。
以中山市為例,10月1日-8日,全市共接待國內游客80.18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17億元。根據當地媒體報道,這個黃金周,中山市來訪游客以廣東省內游客為主,中山本地游客超四成,其次是廣州、深圳和珠海等鄰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城市。來訪游客以個人、家庭或親朋結伴自助游占絕大多數,97.3%的游客以旅游度假為目的,79.5%通過自駕方式出行。
和中山類似的還有佛山。一日游游客的增長,促使佛山成為大灣區城市中唯一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雙增長的城市。根據佛山公布的黃金周旅游數據,10月1日-8日,全市接待游客694.27萬人次,按可比口徑增長5.06%。其中,一日游游客646.97萬人次,按可比口徑增長8.05%。
事實上,正是由于周邊客流的涌入,珠三角9市的整體旅游市場恢復較好。其中,除佛山之外,廣州、深圳、東莞、江門、惠州的接待游客數量和去年相比恢復超過8成,大灣區中至少有6個城市旅游市場回暖明顯。
如果看旅游綜合收入,佛山和惠州則同比出現增長。其中,佛山實現旅游收入22.75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2.72%;惠州實現旅游收入25.25億元,與2019年國慶假期相比,同比增長5.78%。
為什么佛山和惠州能成為2020年黃金周旅游收入“逆襲”的城市?
武文霞表示,佛山在歷史文化街區、鄉村生態休閑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文旅新產品,正好滿足了瞬時爆發的游客市場消費需求。特別是在經濟增長愈益由消費引領的情況下,疫情積累的消費欲望得以釋放,帶動了佛山文旅市場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節日之前,佛山不斷啟動相關的新聞發布會,并開展中秋國慶燈光秀等活動,吸引了大批游客。
惠州則因為其在大灣區內旅游資源特點突出而著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國慶之前,詢問一位大灣區導游了解周邊游的情況,他推薦的多個產品中,超過一半以上為到惠州“看海”。
不過,佛山和惠州的旅游收入“逆勢”增長,呈現出的特點不同。佛山是一日游較多,而惠州的過夜游客同比實現正增長,許多來自廣州、深圳、東莞等周邊城市游客來惠州打卡“夜生活”。
慶祝國慶中秋雙節,澳門旅游塔對出海面,一場為時約20分鐘的精彩煙花表演。視覺中國
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居民“區內游”火熱的背后,既有疫情的影響,也不乏便利性凸出的因素。首先,大灣區各城具備各有特色的旅游資源,其次也與大灣區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做得較好有關。
武文霞指出,大灣區文旅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灣區內部聯系與交流也更加便利。就當前而言,要著力提升基礎設施的科技化、智能化與網絡化。
“疫情導致游客消費生活習慣發生重大改變,社交媒體工具在搜集景區、餐館、住宿等旅游市場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旅游市場要抓住‘新基建’機遇,加強利用互聯網、5G等技術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快文旅產業與新興信息技術的融合,優化服務環境和配套設施,推動文旅供應鏈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她表示。
挖掘“休閑游”+嶺南文化
這次粵港澳大灣區部分城市旅游市場的良好恢復,顯示出大灣區城市進一步開發旅游市場的潛力。
事實上,不僅僅是省內游客,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由于有獨特的嶺南文化,并且吃住花費不高,不少外地游客也將大灣區當成文化休閑游的目的地。來自太原的韓璐(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她在“十一”黃金周選擇了兩個大城市——廣州和深圳進行游玩。
“我是設計專業的,深圳我專門去了深圳工業展覽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廣州去了廣州圖書館、廣東博物館、獵德街等等。對粵語印象最深刻,在旅途過程中,聽到當地人講著粵語,便覺得十分的親昵,風俗文化以這樣的形式在人們口中傳遞、表達。”她說。
她表示,在花費上機票錢達1600元,而吃住則較為便宜,吃飯每頓在50-60元左右,感覺“性價比很高”。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確實也有很多大灣區城市將休閑游和嶺南文化當成“賣點”。
以江門為例,極具嶺南味道的“江門圩日”在國慶期間連開8天,一方面舉行慶國慶中江龍獅邀請大賽,另外還舉辦了啟明集市、國風中秋花燈會、漢服巡游等文化活動。而在休閑游上,江門華僑城古勞水鄉項目是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創新融合文旅項目,由陳皮產業延伸而來的新會陳皮村也迎來眾多游客。
在國慶中秋期間,中山市田心森林公園接待游客5.67萬人次,同比增長22.2%;中山泉林歡樂世界接待游客2.90萬人次,同比增長4.2%;逍遙谷接待游客2.24萬人次,同比增長2.5%;羅三妹山接待游客1.44萬人次,同比增長30.0%。
大灣區各地的旅游市場特色明顯,未來大灣區城市要如何更好地開發旅游資源?
武文霞認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市場還需要在市場細分、文旅融合等方面下功夫,以打造高質量的灣區人文旅游產品。
首先,要結合當地文旅資源推出面向不同消費群體的文旅產品,根據市場細分優化文旅產品結構,培育迎合新消費理念的康養旅游、生態旅游等新業態,加快形成區域特色鮮明、需求層次多樣的產品供給體系。其次,要深化文旅融合,挖掘嶺南文化,融入港澳元素,加大VR和AI等科技支持服務創新的力度,開發高質量的文旅新產品,注重開發云產品,將景區亮點和新元素融入云游體驗,推進文旅業新舊動能轉換。
“以灣區文旅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國際特色旅游目的地為著力點,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跨境旅游合作,打造后疫情時代宜居宜業宜游的旅游目的地新形象。”她表示。
不過,今年由于疫情的影響,香港與澳門旅游市場的恢復不盡如人意。
“未來,港澳文旅市場的恢復還是要看疫情防控情況。”武文霞表示。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陳潔、招海瑩 ,原標題:《大灣區國慶旅游火爆 周邊客流給力佛山惠州收入“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