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當年,很多旅游商品企業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上收獲頗豐。由此帶動了更多的企業紛紛在各大型博覽會,包括園博會、花博會和各種大型運動會的旅游商品設計、生產、銷售中投入大量資金,夢想著再次出現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創造的高額銷售業績。
出人意料的是,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的那種火爆的銷售場面再也沒有出現,后來的大型活動的旅游商品銷售額一個比一個慘。
很多旅游商品企業仍不死心,一次次把資金投向新的大型活動的旅游商品開發中。一批企業倒下了,另一批企業又沖了上去。在去年的某大型博覽園里,從開幕的那一天起,一個旅游商品公司老總就站在專賣店門前的廣場上,從幻想著人如潮涌,萬人爭購,到現實中的門可羅雀,慘淡經營。
但是,同樣遭受敗績的公司又投入了下一個大型活動的旅游商品開發中。這些旅游商品企業頑強的努力著。精神固然可嘉,還是需要總結一下一次次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活動的影響力太小
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都是提前多年就進行了全面的宣傳,幾乎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與北京奧運會和上海和世博會相比,后來的運動會、博覽會都沒有那么大的影響力。加上很多活動宣傳不夠,有的甚至到了即將開幕,舉辦地當地都少有人知的地步。
活動本身的知名度就很低,對旅游商品的宣傳不夠,有些幾乎沒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活動,一個游客稀少的活動,為此開發的旅游商品怎么可能會被賣出去。尤其是那些以這些大型活動標識、吉祥物為主題開發的旅游紀念品,很難喚起游客的購買欲望。誰會買一個毫無名氣活動的吉祥物呢?
旅游商品企業本身問題多
旅游商品企業對大型活動旅游商品的認識還普遍停留在紀念品、收藏品上。首先,為大型活動設計的旅游商品還主要突出紀念性、收藏性。最初,購買者寄希望于購買這些商品以后能夠從升值中獲利,后來逐漸發現很多大型活動的所謂用于收藏的旅游商品其升值空間很小,甚至是價值倒掛,一來二去,購買者越來越少。
另外,有些企業片面理解紀念性和實用性,一提實用性就照抄老一套的東西,如印章、保溫杯、鑰匙鏈、手機殼、扇子、帽子、馬克杯、文化衫等。一說紀念性就在各種商品上印吉祥物,印活動標志或是景觀圖案。毫無新意,千篇一律的商品讓人很厭煩。游客看著都煩的東西,怎么會購買?
活動主辦方只重開發不重銷售
每個活動主辦方都是不斷地鼓勵企業來設計、生產旅游商品。都描繪出美好的、壯觀的游客人數。似乎只要生產出來就不愁賣。但生產出來的商品到哪里賣?除了企業著急外,就很少有人操這份心了。普遍的現象是,在活動舉辦場地以外的專賣店(點)很少,位置偏僻,有湊數之嫌。
筆者曾在一個山岳景區半山坡很偏僻地方看到一個旅游商品售賣亭。某個大型活動結束一年后,門窗緊閉的商亭上還貼著活動的標識。這就是當年這個活動統計數字中的專賣店(點)之一,如此偏僻的地點能有多少銷售額呢?這類專賣店(點),必然影響了這個大型活動旅游商品的銷售。而活動地(博覽園)的專賣店(點)的位置、建筑設計又經常違背旅游商品的銷售規律。位置過偏或建筑結構不適合旅游商品銷售的現象比比皆是,更無在活動地(博覽園)旅游商品分類區域銷售的概念。
旅游商品的運營管理水平較低
有些大型活動的旅游商品是由組委會的一個部門來運營,有些是委托一家或幾家公司來運營。這些都不是關鍵,關鍵在于運營的理念是否正確,運營的方案是否合理,運營的管理人員是否有能力,各方的配合是否到位。
如果只是請一個從來沒有實戰經驗的設計師,編制一個克隆過來的“行活兒”方案,再委托一個只會忽悠甚至瞎話連篇的運營公司,這個大型活動的旅游商品不太可能運營成功。最后吃虧的必然是那些滿懷熱情,為此投入資金,設計、生產、銷售人力的旅游商品企業。
一個個大型活動還在籌備中,主辦方還在投入,旅游商品企業還在積極參與。通過一次次的慘敗,企業應該明白一些,活動主辦方也應該清楚一些,無論你是否承認,這些大型活動都要為游客服務,都屬于旅游服務的一部分。
之所以把大型活動中的商品稱為旅游商品也是因為購買者大部分是游客,而游客購買的商品自然是旅游商品。這就需要按照旅游商品的規律去運營、開發,讓游客方便地、高興地購買到喜歡的、愿意買的旅游商品。
大型活動中的旅游商品經營越來越慘淡,無論是企業還是主辦方是不是也該琢磨琢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