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大學畢業離校時,中文老師送我的臨別贈言是,“我們身子沉重,就讓心飛起來!”
今天,我發現這句話同樣可以形容我所從事的行業——旅游。但是,得調整下語序,“當心飛起來時,我們卻發現身子很重!”
中國旅游飛起來的是,旅游產業自身的興盛與戰略地位的華麗蛻變,依然沉重的是,與其發展不匹配、不協調的僵化機制及體制。
諸多現象表明,現在的問題不是各級旅游管理部門作不作為的問題,而是“拿雞毛當令箭”的中國旅游管理部門欲作為、敢作為,而又受制于各方束縛不能為、不好為的問題。各種掣肘,此間委屈,又有誰人知?
我曾在中國旅游產業改革發展咨詢委員會成立大會發言中說,中國旅游只有在產業經濟和行政管理層面的地位實現“雙提升”,旅游事業之樹才能更加枝繁葉茂,澤被寬廣。
因為旅游是人之天性,旅游業是永恒的產業。僅僅把旅游發展當做經濟下滑時的“救市主”的認識和定位是短視的。中國必須以長遠的眼光,站在未來發展的全局,重新定義旅游產業的永恒價值。
1,中國旅游的“軟肋”
表面上看,中國旅游的確是飛起來了。
一方面是在大眾消費時代的驅動下,旅游成為人們普遍享有的一種生活方式,市場需求空間大;另一方面是在社會經濟轉型期,旅游成為各級政府促轉型、惠民生、拉內需、保增長、脫貧困、興文化、搞外交的主要抓手,宏觀政策驅動力強。
兩者的疊加效應,使旅游在國家層面成為培育“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的新舉措;在產業層面成為推動產業融合,以“旅游+”提升其他產業附加值的新手段;在市場層面成為滿足大眾體驗式消費,振興地方經濟發展,創新城市商業模式的新路徑。
時至今日,放眼全國,如果哪個地方不重視旅游業的發展,就是與時代脫節,被世人遺忘了。當全國興旅,全民休閑時,我們看到,中國旅游在飛,飛入尋常百姓家,也飛向紐約時代廣場……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一個旅游大國,面對最基本的市場失范時的無奈與尷尬——
在青島“蝦38”事件中,被宰游客唯一沒有想起求助的青島市旅游局需要牽頭應對城市信譽危機,并聯合被宰游客在事發時求助過的工商局、公安局等相關部門共同承擔相關責任。
當廣州城市形象宣傳不力時,廣州市旅游局成為“替罪羊”。當“河北山海關5A級景區被摘牌”后,山海關區旅游局局長失聲痛哭,連說三個“愧對”。
海南國際旅游島尚未建成,“旅游市場亂”的惡名先讓其名聲掃地。“七彩云南”的品牌家喻戶曉時,“欺客”、“宰客”等現象使其頻繁“掛彩”,快成“八彩云南”……
“零負團”使導游行當整體蒙羞,喪失了職業尊嚴;“不合理低價游”導致強制購物、惡性競爭,頻頻上演動作大片,甚至恐怖大片……
當這些負面事件屢屢傷害中國旅游形象時,正如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所言,最痛心的是旅游部門。但問題是,旅游部門想維護游客權益,卻沒有相應職權。
山海關區旅游局局長哭訴“愧對”時,肯定也在想,誰愧對了她?
實際上,自2015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提出的“515戰略”實施以來,中國旅游在短期內已經開創出嶄新的發展格局,全行業也呈現出多管齊下謀發展的積極氛圍。部分地方成立旅游委,積極推動聯動機制,經過聯合執法維護旅游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
但即便是旅游管理部門積極作為,攬了本不屬于自身權限范圍的活兒,做了本不該自身當擔的事兒,仍舊無法改變“小馬拉大車”的整體格局,而且往往是費力不討好。
在中國旅游飛起來的時候,“小馬拉大車”不僅僅無助于“大車”穩飛、快進,還極有可能由于“大車”太重而“小馬”力不足,最終導致“馬傷車毀”。
因此,旅游市場監管混亂,是中國旅游的“軟肋”,而沒有相應職權,是中國旅游管理部門的“軟肋”。兩者互為因果,導致諸多目前中國旅游難以承受之重。
2,頑癥不除,風尚難立
中國旅游“515戰略”的提出,讓我們看到中國旅游發展從“混沌”邁向“覺醒”。這種覺醒不是體現在多么華麗的宏觀敘事,而是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旅游當下存在的嚴峻問題與危機:
“旅游市場秩序問題突出尚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有些地方旅游市場亂象叢生,甚至存在黑惡勢力的影響,人民群眾對此反應強烈;
旅游不文明現象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了國家和民族的形象;
旅游廁所還達不到游客的要求,與國際標準還有很大差距,臟、亂、差的現象仍然存在,旅游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各級政府對旅游業的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財政、金融促進旅游產業的抓手不多;
旅游涉外糾紛日益增加,旅游大外交格局還沒有形成,中國擁有龐大的入出境旅游市場規模但還沒有相應的國際話語權;
旅游管理體制不順,‘小馬拉大車’的矛盾還比較突出;旅游部門和旅游社會管理信息化水平很低,遠遠不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要求?!?/p>
除此之外,“旅游基礎研究薄弱、旅游統計嚴重滯后、旅游人才支撐不足等問題也很突出。”
這是李金早在2015全國旅游工作會議發言時,在肯定中國旅游35年發展成果后,直面當下的論述,也是中國旅游亟待攻克的難題。而整治旅游市場亂象,構建“安全”、“文明”、“有序”的旅游發展格局,是“515戰略”實施以來,執行力度最大、社會反響最佳的舉措之一。
10月23日,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京出席省部級干部旅游業改革發展研討班座談會時說,“發展旅游業是利當前、惠長遠、一舉多得的戰略舉措”,而“市場秩序混亂是旅游業發展的頑癥,群眾反映強烈。”
汪洋要求,“要大力整頓和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標本兼治、持之以恒,積小勝為大勝。認真貫徹落實旅游法,完善配套規章制度,推進綜合整治和聯合執法,明確相關部門責任,形成打擊合力。加快建立誠信體系,建立健全黑名單制度,在全社會營造誠信經營、文明旅游的良好風尚?!?/p>
其實,早在2013年5月16日國務院召開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電視電話會議時,汪洋就強調,“應加強旅游市場監管,不斷提高游客的滿意度?!边€特別指出,治亂必用重典,《旅游法》就是可用的重典。要集中力量,聯合執法,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旅游環境、擾亂市場秩序、侵害游客權益的不法行為,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同時,要規范旅游執法行為,加大對執法行為的監督力度,提高旅游監督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和規范化水平。
可見,中國旅游市場之亂是舉國上下之共識,依法監管、依法興旅也是全民之期盼。
小榮說
如果“軟肋”不成“強骨”,“舉重”就不能“若輕”,頑癥不除,風尚難立,中國旅游仍遭千夫所指。
然而根本問題是習大大說的——“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旅游管理部門自身沒有一定的行政執法權,緊靠吆喝,寄人籬下借力、借勢,難以從根本上徹底解決旅游市場之亂象。
只給一面旗幟,而不給“真槍實彈”的中國旅游,又怎能在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浪潮中勇當先鋒,沖鋒陷陣?
這是個問題。
*本文作者:孫小榮,資深媒體人、策劃人,執惠旅游專家作者,中國旅游產業改革發展咨詢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首批旅游服務與質量社會監督員,“孫小榮·工作室”創始人,專注于旅游產業發展觀察研究及區域旅游品牌傳播策劃,兼任西藏林芝市、北京天安門旅游集團等城市和企業旅游發展高級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