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春節期間,杭州武林商圈整體銷售額出現大幅增長,據統計,武林商圈五大綜合體共實現銷售額6.07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132.42%,較2020年同期增長347.29%。
更早之前,《華麗志》匯總了SKP、恒隆廣場、IFS、萬象城、太古里等五大高端購物中心及商業地產2020年的運營情況,其中,SKP以177億元銷售額登頂全球“店王”,上海恒隆廣場零售額增長60%,成都IFS業績和客流連續第7年保持雙位數增長……在“吸金”能力狂飆的同時,商業綜合體同樣以強勢“吸睛”,成為了95后年輕人們的旅行新目的地。
今年要開1000家!高端設計型商業綜合體扎堆
近年來,商業綜合體的競爭變得日益激烈,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新開購物中心533個,2019年又繼續新開了529個,項目平均體量超過9萬平方。截至2019年底,全國大于5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數量已超過3500個。而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一批項目延期開業,使得2021年的擬開業商業綜合體突破1000家大關,總體量接近1億平方米,創歷史新高。
越來越多高端、設計型商業綜合體的扎堆開業,來自于不斷提升的人氣所帶來的想象空間。
一方面,在于城市旅行興起,旅行者們尋找在城市中的好去處。近兩年,網紅城市層出不窮,帶動年輕一代旅行者們前仆后繼去往另一座城市,感受另一種生活方式,譬如春節期間,就有了“黃山空蕩蕩,西湖擠破頭”的場面,正月初二,杭州西湖景區客流量達到了31.63萬人次,黃山全天則僅接待了7745名游客。而這一懸殊對比背后,商業綜合體的作用也不容小覷,在西湖景區邊上的湖濱商圈,可以說是杭州的人氣目的地之一,新潮的城市體驗、網紅餐飲、首店經濟……無論當地還是外地旅行者,可以不去近在咫尺的西湖,但必須到湖濱商圈打卡。
另一方面,則是以商業綜合體為目的地的年輕一代,比想象的更有錢、更愿意花錢。在麥肯錫發布的《中國奢侈品報告2019》中,提及80后與90后分別占據中國奢侈品買家總量的43%與28%,分別貢獻了中國奢侈品總消費的56%與23%;80后的奢侈品消費者每年在奢侈品上的花費高達4.1萬元,90后則要花掉2.5萬元。對于他們來說,奢侈品是一種社交資本、一種可以在社交媒體上流通的貨幣。而這些奢侈品則更多出現在譬如SKP這樣的高端商業綜合體中,成為吸引年輕人的重要因素,具有消費能力的年輕人,即使不購買奢侈品,其在綜合體中的花費也不容小覷。
旅游是一項“聚人”的產業,伴隨著商業綜合體的人氣飛升,越來越多年輕人將其作為城市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而商業綜合體如何與文旅打好配合,則需回顧來時路,探索未來道。
從“造Mall”到“反Mall”, 盒子變身旅游目的地
商業綜合體與旅游產業的糾纏,可追溯到美國汽車工業大繁榮和郊區化居住模式影響下,產生的郊區大型盒子式購物中心。彼時住在郊區的消費者往往會準備半天到一天時間來集中式購物,在盒子式購物中心里,他們會進行購物、餐飲、娛樂等一系列活動,而這些購物中心為了讓消費者留得更久、消費更多,也樂得提供更多購物之外的體驗。
這一較為標準化的模式,迅速填補了美國郊區式生活缺乏配套娛樂休閑設施的弊端,某一種程度上,滿足了居民的“短途出行”需求,提供了一個購物之外消磨時光的去處。
而國內的商業綜合體,則可溯源至1955年,號稱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座自建購物中心的王府井百貨大樓落成,建在了東安市場對面,從而最終構成了以王府井百貨和東安市場領銜的北京第一商圈。對于如今旅行者來說,誕生了稱糖“一抓準”和算賬“一口清”的故事的王府井百貨大樓,其歷史感成為到訪的重要原因。
總的來說,彼時一批“百貨大樓”只能算是購物的“綜合體”,大多也都是國營,與當下的商業綜合體仍相去甚遠,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方面傳統百貨大樓開始自我升級,增加餐飲、娛樂服務,另一方面,如廣州天河城廣場、上海恒隆廣場等開始作為中國新型房地產投資形式出現,如今我們所熟悉的商業綜合體才算真正開始出現,隨后,便是進入21世紀頭十年轟轟烈烈的“造Mall運動”,一個個城市地標拔地而起,已經具備了成為旅游目的地的實力。
不過,這段發展時期,國內商業綜合體仍是復制美國盒子式購物中心,隨著這種模式正失去對新一代消費群體的吸引力,越來越多新興而更具目的地特質的商業綜合體開始出現,向旅游跨界,借助旅游業態來挖掘人氣,在成為旅游打卡地之外,更加強了與城市更新的緊密聯系,承載起城市文化內涵。
而到了當下,有業內學者認為,國內商業已經到了“反MALL階段”,比起最終目的是消費的各項傳統功能,年輕人更注重精神上的觸達,在他們的消費過程中,也因此表現出了強烈的個性化、標簽化、潮流趨向化與顛覆精神,而伴隨著疫情的催化、年輕一代消費習慣的變化,那些讀懂年輕人的審美的商業綜合體,才擁有創造商業空間目的地的靈魂。
年輕人的秘密花園,城市活力“野心家”
城市文化史研究學者連玲玲在《打造消費天堂》一書中指出,百貨公司售賣的多數商品并非必需品,但“有機會觀看和觸摸各種各樣的商品、參觀這些精美的建筑及其他,讓購物成為一種休閑活動,這是一種含義更豐富的指向”??梢姡虡I綜合體自誕生之日起,便與旅游息息相關,而到了當代,在不同的主體客群面前,則需要隨之實現新的轉變。
年輕人的秘密花園
托馬斯·科洛波洛斯在《圈層效應》中提及,面對95后消費主力的強勢崛起,懂得如何討好這一代年輕人,是未來商業成功的密碼之一。
一位根植于洛杉磯地區的傳奇商業地產操盤者Shaheen Sadeghi1994年在洛杉磯推出的商業綜合體The Lab(實驗室)便被認為是“年輕人的秘密花園”。這一由當地一個廢棄護目鏡生產廠房改造而來的目的地,與光鮮的商場相比,更顯粗糲而生猛,而其的客群定位也頗為明確地瞄準19-29歲的年輕客群,他們標榜個性、難被討好,卻對The Lab青睞有加。除了類似廢土風品牌集合店Urban Outfitters和獨立廠牌唱片店Tower Rocord等潮牌的布局,更多年輕人則是來此參加藝術展覽、獨立樂隊表演、慈善活動甚至是小型戶外婚禮。
從The Lab的成功,我們不難發現,追求個性的年輕人,始終在尋找一個具有歸屬感的旅游目的地,目的地運營者的“討好”,不能停留在書面口頭,而是要以“酷潮策展人”的姿態,真正與他們的興趣與價值觀志同道合。
“廣場文化”再現者
源自于古希臘“廣場文化”的公共空間,在17世紀的咖啡館被發揚光大,成為市民們參與社會活動、實現社會啟蒙的重要場所,同樣也是近代公共空間的最初模樣。
而立志成為“城市客廳”的商業綜合體,除了讓消費者吃喝玩樂一整天之外,在單人獨處、多人社交的新玩法上不斷拓寬想象邊界,通過在文化、體驗上的加碼,正承載起公共空間與交流空間的雙重屬性,具備了成為下一個“城市廣場”的可能。以成都SKP項目為例,其將打造集高端商業零售、優美景觀風貌、便捷地鐵換乘于一體的公園城市商業綜合體,成為當代年輕人參與社交、了解時代的重要城市目的地。
城市活力“野心家”
在與城市更新同步成長的商業綜合體,更像是城市的容器,以建筑為載體,再現城市的過去記憶,呈現未來可能,帶來旅行者的情感歸屬,更喚醒城市的活力。
2020年,杭州嘉里中心“城中里巷”開街,廣場舞臺上,藝術表演輪番上演,展現出這座城市夜間經濟的蓬勃與驚人潛能;而長沙文和友則以幾十萬件建筑舊物和老家具還原出一條老街的景象,以人們的懷舊心態,守護本土文化的傳承。
商業綜合體成為旅游目的地背后,是“紙醉金迷”式的消費被大大削弱,煙火氣的生活感占據了上風,讓那些不為消費而為體驗的年輕人,擁有了抵達的渴望,更能以文旅目的地的姿態,反哺區域與城市的發展。
現代化生活大轉型,“城市服務商”的5條文旅啟示
隨著商業綜合體的邊界在不斷延伸,其早已不再是簡單的地產概念,而是與城市更新共同成長的“城市服務商”,所造就的,不僅僅是自身品牌的影響力,也是城市的新循環,作為城市地標性目的地,對整個文旅產業,更有著重要啟示。
文化即通貨
近些年,因文化注入而“起死回生”的城市目的地不勝枚舉,當代商業已步入“非常規消費時代”,書店、美術館、咖啡館、精品酒店的業態布局,彰顯著文化在商業綜合體成為旅游目的地這一道路上所表現的張力。
Shaheen Sadeghi便是以“反Mall”口號之下,敏銳捕捉到取悅新時代消費族群的方向——他將文化屬性對于商業購物中心的重要性提高到核心地位,“Culture is new currency”(文化即通貨)是其喊出的響亮口號。
當下國內,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先鋒性商業綜合體,往往在文化空間構建上不遺余力,以文化帶動以商業綜合體為目的地的旅行模式,帶來了商業的互補。譬如在廣州太古匯商場開業的方所書店,集書店、美學生活、咖啡、展覽空間與服飾時尚等混業經營為一體,成為不少年輕人拜訪太古匯的理由之一;同樣的,杭州天目里,也因首家蔦屋書店、%Arabica咖啡、電影空間品牌CINKER PICTURES三克映畫、空間植物美學23LAB等具備文化風向的品牌,一躍成為杭州新網紅目的地。
設計即破圈
正如前文提及,過去的商業綜合體,往往是“盒子式”的,在空間利用、品牌樓層分布上,也頗為中規中矩,缺乏個性,因而,對于年輕旅行者來說缺乏吸引力。能成為年輕人目的地的商業綜合體,必然是在文化內涵之外,靠設計快速實現線上破圈的“藝術品”。
同樣是以天目里為例,其由著名建筑師倫佐·皮亞諾設計,憑借其對空間,動線,綠植的設計,營造出一個將高維藝術融入空間的多元目的地。而今年即將在上海蘇州河畔開業的綜合體天安千樹,則是設計鬼才Thomas Heatherwick的最新代表作,獨特的“連綿山脈”造型以及“千樹林立”的壯觀景致,勢必引來無數時尚潮人拍照打卡,而除了零售之外,藝術、辦公、公共空間等休閑業態的補充,也在以嶄新的生活理念,吸引旅行者。
建立圈層,補位“新興市場”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綜合體領域,已然開始了“內卷”,在創造差異化的同時,如何找到自己對應的圈層,挖掘新興市場,成為商業綜合體成為年輕人目的地的關鍵要素。
一方面,要建立“地域圈層”。根據贏商網數據,各線級城市2021年擬開業量較2020年均呈現不同程度增長。從分布看,二線城市占全國近五成開業項目,三線城市占比近兩成,四線及以下城市合計約占四分之一。除二線城市以外,三線城市已經成為最大擬增量市場,遠超其他城市線級?!靶℃偳嗄辍睂τ谏虡I綜合體的旅游期待,并不亞于城市青年,無界的社交網絡讓他們看到了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新可能,新需求正催生下一個新興市場。
另一方面,則是“興趣圈層”。如今的年輕一代,其興趣與需求呈現出較之以往前所未有的碎片化狀態,又因不同的圈子而聚集,一本書、一部動漫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圈子,因此,與目的地、酒店等旅游業傳統業態一樣,想要吸引年輕人的商業綜合體,同樣也要有“主題”,從更具體的人入手,從碎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商業空間中,找到符合主題的品牌。
以擁有極高社交媒體話題度的SKP—S為例,這一更加科技時髦的商業綜合體,除了在動線設計上避免橫平豎直的死板外,還提供了更獨特的品牌與商品,比如引入了Gucci國內首家美妝與家飾體驗店、Gentle Monster全球首家咖啡館、Moncler寵物用品系列等等。而前文所提的商業地產操盤手Shaheen Sadeghi在這一方面上更為“激進”,他的解決方案是,“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商戶那就自己創立一家”。
打造現代化生活體驗
由于年輕一代的心之所向,如今旅游業對于體驗的關注可謂前所未有,而向旅游靠攏的商業綜合體為了實現客流最大化,IP的運用、創意展覽、甚至主題樂園等體驗內容,都將成為未來的趨勢。
早在2017年,王健林就表示,“商業中心除了是吃出來的,還是玩出來的……我們還有一個目標,爭取三四年時間,使體驗消費業態達到70%?!倍f達旗下的商業綜合體也嘗試著引入小型的主題樂園、引進非遺文化等。大悅城則通過朝陽大悅城的“悅界”、天津大悅城的“騎鵝公社”、上海大悅城的“魔都愛情地標摩天輪”等創意街區+IP展覽的模式,俘獲年輕人的心,刺激客流提升。
在過去,商業綜合體對于消費者來說,是購物之外看電影、吃飯的地方,而到了如今,商業綜合體之所以能成為城市重要目的地,則是因為其在有形商品之外,還提供了能與現代化生活有機結合的體驗,是年輕人不脫離時代的重要標桿。
線上線下融合
線上購物的崛起,在一段時間內,確實對線下零售造成了毀滅性打擊,但這樣的“水火不容”只是暫時,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線上線下的融合將是未來的大趨勢,對于商業綜合體來說,要以目的地的姿態吸引那些與互聯網共生的年輕人,則必須擁抱變化。
在線下,以線上難以承載的文化和多感官形式,為年輕人打造獨一無二的“沉浸式目的地”,而在線上,則增加各項服務、引導的便利性,以“所見即所得”的消費錨點,滿足年輕一代更個性化的價值偏好。線下體驗、線上消費,商業綜合體成為更純粹的旅游目的地,更具備了讓年輕人自發進行線上宣傳的可能。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空間秘探”(MESPACE007),作者:許柚,原標題:《1000家城市旅游高端綜合體強勢來襲,95后不愛景區愛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