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022年的暑假轟轟烈烈的過完了,大多業者經歷了冰火兩重天,整個市場發展呈現明顯的倒“V”字曲線。
6月底開始,全國各大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全面復工復產,部分熱門目的地同業累到“吐血”,詳情可見文章《文旅人深陷疲勞戰,誰是逆勢前行“孤勇者”?》。
7月底海南疫情突起,接著新疆、西藏等核心目的地接連“退群”,8月份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地方還在繼續接待游客。
進入9月,伴隨學校開學的是成都、深圳等核心客源城市深陷疫情,大家又被迫待在家里休息了。
趁著閑下來,不如來復盤一下這個暑假旅行市場都發生了什么,也為接下來今年最后4個月做做規劃。
這個暑假,我從7.1開始去了清遠、十堰、惠州、宜昌、重慶、長沙、貴陽等多個旅游城市,把個人看法跟大家分享一二。
大數據統計摘要
8月29日,騰訊廣告聯合同程旅行發布2022暑期旅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2022暑期旅行報告/圖源:同程旅行發言人
雖然這只是一家OTA平臺的數據,但騰訊在自媒體有短視頻和直播的數據加持,以管窺豹,可見一斑。
① 出游需求仍明確存在
機票方面,相信這個暑假有出行經歷的,都感受到了價格明顯上漲,我個人長距離出行也盡量選擇了高鐵。
7月國內機票燃油附加費達到歷史最高值,再加上飛新疆、西藏等遠距離目的地的天價機票,讓人不得不覺得,游客還是愿意花錢的。
景區方面,頭部景區視頻號熱度持續高漲,綜合熱度前10位,分別為白帝城瞿塘峽景區、武夷山旅游、盈香生態園、閬中古城、云臺山景區、成都熊貓基地、長沙海底世界、惠山古鎮景區、云和梯田以及和順古鎮景區。
周邊游方面,“露營”是這個夏天的最火的關鍵詞,自媒體搜索熱度在8月中旬達到今年峰值。
此外,騎行和登山也是暑期周邊游的重要形式,特別是今年酷暑的天氣,更多的游客跑去城市周邊的山里“清涼一夏”。
某旅行社游客環青海湖騎行
從這幾個方面的數據來看,經過3年疫情的需求累積,一旦有釋放缺口,游客就會蜂擁而至。
② 網紅城市霸占C位
從城市來看,網紅之都重慶牢牢占據該報告“暑期熱門目的地城市”和“暑期熱門關注度城市”首位。
關于網紅城市的話題,我已經在《流量之后還需更多努力,網紅城市的“變現”之路》跟大家分享過。
對于年輕游客而言,疆藏青蒙預算偏高,但體驗舒適度不高,沙漠/雪山/草原,可能還不如火鍋/奶茶/文創更受青睞。
除了我那篇文章里提到的成都/西安/長沙不出意料全部上榜,昆明/貴陽/青島也非常搶眼,理由建議大家查一下當地天氣預報。
貴陽網紅大排檔23點還要排隊
③ 小眾目的地開始出圈
黔東南州是該報告暑期國內旅游熱度漲幅最高的城市,我也在8月底去了一趟黔南州,不難理解為何全國幾乎一半的游客都選擇了貴州。
十大黑馬目的地城市里,貴州省竟然占了仨:黔東南、貴陽、遵義。
2022暑期黑馬目的地/圖源:同程旅行發言人
剩下7個城市里,舟山、萬寧、溫州都是海濱城市,理由很好理解。
最后4個,分別跟美食和紅色主題有關,昭通的牛肉小串、佛山的順德菜、“中國酒城”瀘州和“革命搖籃”延安。
提醒大家留意的是,現在自由行游客很可能只是為了一杯奶茶,就選擇了去長沙。
我建議小眾目的地深挖當地獨特亮點,再通過自媒體破圈。這個“亮點”,美食排第一,歷史故事排第二,影視綜藝拍攝地排第三。
凸顯的主題玩法
在暑期,毫無疑問親子游占市場主導,但這只是人群定位。
產品主題方面,建議業者關注以下三個領域。
① 輕戶外已成為主流
前面分析周邊游,提到了三個關鍵詞:“露營”、“騎行”、“登山”,無一例外屬于“輕戶外”。
我在《還沒躺平的,給你幾個成功案例參考一下》這篇文章分享過4個成功案例,有意思的是,他們的主營產品也都是輕戶外。
年輕人喜歡挑戰自我,玩點刺激的,但戶外領域有極高的技術門檻,游客想玩但自己搞不定,這時候旅企的機會就來了。
10多年前我在玩戶外的時候,戶外給人的感覺是窮游+驢友,但今時已不同往日。
對體驗舒適度的要求高了,對服務端的付費能力強了,是機會,也是挑戰。
② 博物館涼快且熱門
長期高溫酷暑應該是今年暑假留下所有人最深刻的印象,重慶的山火牽動了全中國人民的心。
哪里涼快哪里去,這時候不再是一句罵人的話,而是最應景的出游選擇。
從目的地而言,云貴涼快;從建筑物而言,博物館涼快。
筆者打卡貴州民族博物館
博物館不僅涼快,還能學到知識,完全貼合親子游客戶需求,它們熱門也就不稀奇了。
該報告顯示,7月博物館類視頻號關注度環比上漲89%,其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川菜博物館、天一閣博物院排在前列。
③ 社交屬性不可忽視
這一段我跳出旅行市場先來聊聊互聯網公司,騰訊面對字節跳動的競爭,最大的底牌是什么?
據最新網絡數據,視頻號日活用戶5億,距離抖音的6億,仍有不小的差距。
但微信最大的護城河,是它的社交屬性,你在抖音上加了所有的同事、同學、合作伙伴嗎?就算他們也在抖音,但你并不認識。
同理,旅行團產品的“團”字,決定了它也天然帶有社交屬性,但我們很多業者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不去構建你產品中的社交價值,那就怪不得游客選擇自由行了。
還剩4個月怎么辦
今年還剩最后4個月,對于全年可經營時長不飽滿的旅游業來說,非常寶貴。
疫情風險仍然存在,就在我撰寫本文的當下,我所在深圳的很多社區和寫字樓已經封控了。
但越是這樣,我們越要去9至12月里尋找寶貴的經營窗口,給自己的企業續命到2023年。
① 對客源地:游擊戰
年初我在執惠發文預測,今年國內游的復蘇程度,各個省市自治區之間,會有較大的區別。
今年過完三分之二,我仍然堅持這個看法,國家一再提倡不要一刀切,那作為客源地旅企,更不能自己一刀切。
我們要對目的地政策、疫情發展有足夠的了解和預判,哪里能做就組織客源去哪里,打“游擊戰”。
比如錯過暑假的甘肅,現在就可以去了,同時等待新疆和西藏的好消息;
海南可能還要等一等,但福建、廣西也是低緯度地區,也有大把海灘啊。
廈門鼓浪嶼海灘
你信不信,游客在這個國慶節不會挑食,哪里能去旅行,他就會跟你去那里。
② 對目的地:持久戰
對于目的地的“莊家”而言,牌桌沒辦法到處換,考驗我們的是打“持久戰”的耐心。
以海南為例,暑假損失一半已不可挽回,但可以“廣積糧、緩稱王”等待冬天旺季的到來。
精簡成本、控制預算、守死現金流......這些建議其實在4-5月份已經給過了。
精致化運營和業務靈活度,對每一家目的地旅企都是考驗。
4個成功案例里的海南那家同業,最近已經暫停旅游業務,借助在小紅書上的用戶基礎,做“青年女性成長”課程。
活下來,比什么都重要。
③ 對所有人:文旅深度融合
這是我迄今最后一次出門在貴州的收獲,也分享給大家。
國內游體驗越來越雷同,就算疫情影響消除了,“內卷”是大家不可回避的話題。
深刻理解文旅融合的發展道路,深挖960萬平方公里上的每一處文化瑰寶,并把它打造為有競爭力的文旅產品。
少數民族只有55個,但春秋初期的諸侯國還有148個,還有潮汕、徽州、敦煌這樣高辨識度的漢族地域文化。
敦煌莫高窟
如果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那么有極強地域特色的在地文化,就是我們的搖錢樹。
這些帶有鮮明獨特性的稀缺文旅資源,既會成為游客前來的理由,也會成為我們的產品競爭力。
最后的話
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越來越多的同業離開了這個行業,令人扼腕痛惜。
剛過去的這個暑假,如果說我個人獲得了什么收獲,那就是對這個朝陽行業的信心加持。
疫情仍在繼續,但暑假旅行市場的表現,告訴我們只要有一點機會,旺盛的出游需求就會釋放出來。
消費降級、心理恐慌......肯定有影響,但影響到底有多大?還是把它們當作我們躺平的借口?
我們背靠的是中國14億人口的市場,以及國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這是我們最大的基本盤。
7月份火爆的旅游市場,不僅讓航司、酒店、旅行社、景區等直接相關產業獲益,餐飲、商超、娛樂、農業多個行業都被帶動了。
文旅產業是真正的“共同富裕”,企業賺錢了,年輕人就業了,整個產業、整個國家就都富起來了。
這是每一個文旅人責無旁貸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