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10 月 17 日,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十周年活動上,美團網創始人和 CEO(美團和大眾點評聯席 CEO)王興講述了自己和紅杉從「錯過」到「最終選擇」的故事。
他說,「只要你還在創業,只要你還在這個大的行業里面,我相信大家繞來繞去都會遇到紅杉,因為紅杉總在那里,而且總是沖在最前面。」
以下內容根據他的演講整理:
大家好!我是王興,美團的創始人和 CEO。大概一個多星期前美團和大眾點評成為一家人,所以現在我是美團和大眾點評的聯席 CEO。
一個神奇的時代,一切都變化很快
剛才我坐在下面聽前面幾個環節,看紅杉十周年慶典,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時代。剛才華大基因 CEO 尹燁上臺講的時候,我想起一個非常奇妙的事情。可能在他加入華大基因之前,我就參觀過。在 02 年的時候我在美國讀書,因為導師做的是高性能計算,那個時候正好是人類基因組計劃接近完成,有大量數據產生。所以出現了 Bioinformatics(生物信息學),需要大量計算能力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02 年暑假我回國時參觀了當時還在北京機場附近的華大基因,北皋附近的一個蠻簡陋的地方。在這個很神奇的時代里變化非常快,應該是在 12 或 13 年,我又去參觀了華大基因,那時候已經搬到深圳,已經是非常高大上的地方了,各種產品極其豐富,還有基因技術改造過的酸奶可以品嘗。
摩爾定律——科技行業快速發展的根源
我在想紅杉這么神奇,居然投資了如此多且跨度非常大的企業。這背后到底有什么樣的規律?其實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最大的事都還是科技規律——摩爾定律。從 1965 年到現在摩爾定律一直在持續起作用,半導體芯片密度每 18 個月翻一番。
我們現在看到的 IT 企業,不管是在核心技術方面還是在商業模式上面,其實都歸根于此。從 PC 到互聯網再到智能手機,再到更后面剛才 360 的 CEO 周鴻祎非常推崇的物聯網或者其他東西,如果沒有摩爾定律持續起作用,這整個巨大的車輪就會停下來。
由此我想到摩爾定律起作用的十年,過去十年紅杉中國是在摩爾定律這個大的潮流下面不斷地去推進。這時候我就特別羨慕尹燁,因為在華大基因這件事上面,過去十幾年,比摩爾定律更神奇的是基因測序的單位成本變化,可能它的下降速度還比摩爾定律更快一點,就在 02 年左右剛剛集全世界科學家之力終于完成了最初的人類基因組測序,但現在好像一個人的完整基因組測序已經便宜到幾千美元就可以了,而且還會持續下降。
一方面是測序成本的繼續下降,另一方面 IT 運算能力持續提升,當年覺得人類基因組的數據量很夸張,一個人有 30 億個堿基對,每個堿基對有四種情況,占用 2 比特,這相當于一張光盤多一點的數據。在現在這個時代,互聯網時代,這個數據量是非常小的。再往后,21 世紀可能真是生物的世紀,雖然前十幾年沒有完全爆發,往后尹燁和華大基因可以做很多事情。02 年我實習時回國去華大看過,當時沒有看明白。后面到 04 年初我決定回國創業時就投身了更熟悉的互聯網。
與紅杉的第一個故事:從來沒聽過紅杉
雖然美團是一個成立才五年多的公司,我們在 2010 年獲得紅杉的 A 輪投資,其實我跟紅杉的因緣也有十年之長。下面是我們的幾個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是我跟紅杉的第一次,也是我跟 VC 的第一次接觸。
那是在 05 年底,那時候我們第一次創業做校內網,我們上線是 05 年 12 月 8 日,紅杉非常非常敏銳,我記得極其清楚,應該在 05 年 12 月 18 日,就是十天之后的上午,我當時還在睡夢中。那時我們經常加班加到很晚,也很晚起床,因為就幾個人,沒有太規律。早晨 10 點還是 11 點,突然接到一個電話:
「我聽說你們做了校內網,我們是一個風險投資基金,叫紅杉資本」。
我說:「紅杉?沒聽過」。
那時候確實沒聽過,還好聯系我的是 Cherry(陸勤超),她補充說「紅杉,又叫 Sequoia Capital」。那個時候紅杉剛進中國,那個詞的中文翻譯我確實不知道,但 Sequoia 我聽過,是一個美國頂級的投資公司,所以下午我們就很倉促的去聊了。
當時我們也沒有經驗,碰到很多問題。那個時候在 05 年底到 06 年初我們接觸了紅杉很多人,包括當時還在幫紅杉看項目的周鴻祎。整個過程下來,最后紅杉沒有選擇我們。現在,十年之后,我相信再也不會有創業者接到紅杉的電話的時候會說紅杉我沒有聽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情況了。
紅杉已經成為一個在所有創業者當中,不管是有經驗的、沒經驗的,絕對是家喻戶曉的名字,在中國的知名度完全不亞于在美國的知名度,甚至可能在整個行業里的優勢位置還更強一些。所以,雖然紅杉當時沒有投資校內,但是我跟紅杉的第一次接觸也是我跟 VC 的第一次接觸已經是在接近十年之前,在 05 年的 12 月。
我講這個故事是想說村上春樹的一句話:相逢者會再相逢。只要你還在創業,只要你還在這個大的行業里面,我相信大家繞來繞去都會遇到紅杉,因為紅杉總在那里,而且總是沖在最前面。
第二個故事是講我和紅杉的第一次正式合作,那是 10 年 3 月份。那時候我已經是第三次創業了,我第一次創業是做校內網,第二次做飯否。做飯否的時候曾經和周逵聊過。
到我第三次創業做美團網的時候是 10 年 3 月 4 日,紅杉依然極其敏銳,我記得兩天還是三天之后,計越就給我發來短信。當時他在上海,后來沒有見面。又過了幾天,Glen(孫謙)給我打電話,他雖然 base 在香港,但是很快就飛來北京跟我見面了。紅杉依然是第一時間就找到我們,而且這次因為有了前面五年的鋪墊,所以進展非常迅速。我和 Glen(孫謙)從見面到決定投資,整個過程就非常快。
和沈南鵬的第一次見面:這才是厲害的投資人
但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跟南鵬的第一次見面,那時候紅杉的北京辦公室還沒有搬到華貿,還是在三元橋那邊。在見面之前我就聽過關于南鵬的很多故事,但是第一次見面之后跟我想象的不一樣。一上來,我們簡單互相介紹之后,他居然沒有讓我詳細闡述美團的商業計劃、業務數據或者其他方面,而是他先介紹他自己,介紹紅杉,滔滔不絕的講為什么美團應該拿紅杉的錢。那次我才知道這才是真正厲害的投資人。
他們在前面可能已經做了很多功課,他對這種模式有非常清晰的看法,甚至比當時的創業者還有更清晰的判斷,所以在見面時他已經非常清楚,已經做了一個什么樣的判斷,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步驟。所以跟南鵬的初次見面讓我印象極其深刻,我覺得這才是真正厲害的投資人,你跟厲害的投資人見面的時候,你不用去討好他,而是你在之前就要做好公司,這樣才能符合他的判斷。所以這是 10 年的時候我跟紅杉的第一次正式合作,經過了五年的鋪墊后的第一次正式合作,也是跟南鵬的第一次見面。
后面的五年多過程走下來,我有幸和紅杉很多人接觸過。我們有各方面的合作。紅杉從 A 輪、B 輪、C 輪、D 輪一直非常堅定支持我們,所以對美團是一個非常堅定支持的投資人,同時也是美團最大的機構投資人。在一個多星期前,我們和大眾點評走在一起,紅杉是兩邊最重要的投資人,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這個過程中,除了跟南鵬接觸,還跟紅杉很多人有過接觸,例如 Enita(浦曉燕),還有劉星,也包括之前在紅杉現在得到紅杉支持去創立源碼資本的曹毅,還包括之前在另一個基金后來加入紅杉的鄭慶生。這個過程中,紅杉不但給了我們資金上的幫助,在業務上也給了很多建議,包括紅杉有些其他小的創業團隊不是那么順利,但是跟美團整合會有一個更加大的合力的時候也很熱情的建議,所以在整個過程中也給若干小公司做了合理的解決方案。
整個事情感覺五年走下來,紅杉對美團的幫助是全方位的,不光是在資金的注入,在關鍵點的判斷,甚至在人才的整合上都給了我們巨大的幫助。所以我跟紅杉十年前初次接觸,現在我們跟大眾點評戰略合作在一起,我相信我們依然是紅杉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因為我們會一直走下去,紅杉會越來越好,我相信美團和大眾點評也會越來越好。而且我們也希望在接下來的五年甚至十年時間里,我們整個公司能夠跟紅杉有更多的合作,十年之后我們依然能作為一個非常堅定的合作伙伴,不管以什么樣的形式能夠出現在這里,而且也能夠跟如紅杉預測說 93 年出生的那位十年后的創業王者一起,和優秀的創業者有更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