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Uber 如今開始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不知不覺中,我們在出門的時候都會習慣性的掏出手機,在屏幕上點上幾下,安心等待電話的到來。充滿激烈競爭的叫車市場上,Uber 是怎么做到一枝獨秀,快速將業務鋪展到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呢?這跟它的增長團隊分不開關系。本文就通過 Uber 內部人士的介紹一,還原這個團隊的本來面貌。
在我加入 Uber 的時候,我還沒有聽說過「增長團隊」。后來公司搞了這樣一個團隊出來,在團隊啟動的當天,我們的 CEO 著重強調了這個團隊的重要性,他告訴我們,這個團隊的目的就是要拉升公司業務的發展。
出于好奇,我自發地報名參與到這個團隊當中,成為了設計上的負責人。我們一開始的團隊人數很少,只有兩個設計師,還有幾個工程師、產品經理和分析師,兩年過去了,我們已經成長成為了一支 300 人的大部門,光是設計團隊就有 30 人。
設計在增長團隊完成使命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設計師應該融入到「以指標數據作為導向」的文化中。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和我的團隊成員開發出來了一套方法,它既能帶來商業發展所需要的高速增長,而且團隊行動速度很快,工作質量很高。接下來我就將介紹這套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受益。
我們將「科學」和「藝術」相結合
增長團隊的設計師對于每一個項目都采取的是一種「實驗方法」。我們一開始,首先要確認某個標準,這個標準將用來判定我們這次設計是否成功,標準本身可以是量化的(比如有多少司機注冊,有多少乘客叫車),也可以是定性的,(比如易用性),又或者是兩者兼有。一旦我們確認了什么是成功,然后我們開始不斷嘗試著方法,提出不同的假設,圍繞著假設去做實驗。當設計完成后,我們展開測試,
通過我們的調研團隊,展開一次用戶方面的測試,要么將某些設計應用到某一小撮的用戶群那里,要么是就是把設計推廣覆蓋到全用戶,然后緊密地觀測各項數據的變化情況。如果我們達到了理想的目標,我們將確認之前的假設成立,全面地使用這項設計,然后馬不停蹄地繼續下一個項目;如果我們沒有達到理想狀態,我們將從站不住腳的假設上吸取經驗,反思總結,然后在解決方案上進行迭代更新。
上面的這個操作流程讓人很容易聯想到一名化學家躲在實驗室,頭上帶著護目鏡,兩只手各拿著一個裝著不明液體的試管,同時向某個容器里倒入,所謂設計,并不是人們想的那樣,一名畫家在畫布上盡情地潑墨繪畫。我們不是碰運氣,又或者是訴諸于某種迷之靈感,我們是要將自己的設計決策,建立在被證實的一個個事實基礎上,并從錯誤嘗試中不斷汲取經驗教訓。這種方法能夠讓我們在可控,且可理解的方式下,給公司不斷提供增長的動力。
我們一頭扎進數據的海洋
增長團隊的設計師熱愛數據,我們緊密地跟數據分析師、產品經理進行合作,不斷地發掘與項目有關的各項關鍵指標,雖然我們設計師不做實際的分析,但是我們是必須圍繞一些關鍵概念來開展工作的,這些關鍵概念包括了「點擊率」、「用戶獲取成本」、「某項數據的權重」等等。我們持續的跟蹤數字的變化,利用分析報告中所得出結論來完善后續的設計。
當項目開始的時候,我們從數據中尋找某種能夠作證一些假設的趨勢,以及我們從用戶調研中能夠了解到什么。如果我們想要說服團隊將項目放到產品路線圖上,那么我們肯定是用數據來做支撐。這樣做使得我們永遠把精力放在正確的問題上,而不是「猜」下面該做什么。
當設計項目完工,數據會來驗證我們的設計產生了多大的效果。我們通過追蹤、評估某些關鍵指標,來確保我們的設計結果符合之前的預期。就比如說,如果我們現在正在設計一個全新的注冊功能,我們將關注下面的這些指標:「按鈕點擊率」、「轉化率」、以及「賬戶新增數量」等等。如果我們在這些指標上沒有看到相應的改善,我們就會不斷地去迭代更新設計,直到有一天,各項指標都達到了預定的標準,這項功能才會全面地推向全體客戶。這保證了我們工作的有效性,步步穩贏,穩扎穩打,一個項目做好了之后才會進入到下一個項目當中。
我們做的更多
我們的方法非常依賴于「AB 測試」,所以你可以想象得到,我們對于每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出來肯定不只一套解決方案。但是,盡管要設計出好幾套方案,我們也不是沒有目的的。西方有句諺語是:把所有的面條扔到墻上,看哪個能夠掛住。我們并不會以這樣的方式,讓運氣來決定項目的成敗。我們要仔細的甄選每一套解決方案中的變量都是哪些,每一套解決方案的背后都有一個非常清楚的「假說」。我們確保每一套解決方案都是有著自己清楚的邏輯路徑,完成質量都很高。我們將不同的解決方案放到一小撮客戶那里進行試驗,直到最后,我們進行最后的評估,最終有一個解決方案能夠勝出。
就比如說,當我們在設計準備投放到 Facebook 上的廣告,以爭取到更多的司機前來合作的時候,我們不斷地去測試各種標題方案,不同樣式的標題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我們要從中找出哪個方案最能夠捕捉到用戶的注意力。每一個方案其實都很好地表達了 Uber 的理念,但都是從某一個角度切入,強調了品牌和服務的某一面……
這樣的測試會起到兩個作用。首先,它將我們的設計效果最大化。如果我們僅僅是把我們想當然覺得最好的解決方案推出來,我們很有可能錯過那個最貼合市場心理需求的方案;如果我們拿出來好幾個,我們就有更大的可能性來取悅客戶;其次,它能幫助我們成長。在不同的媒介,面向不同的客戶,哪些方案起作用,哪些沒有,這些都會一點一滴地匯聚起來,成為非常寶貴的知識庫。我們將這些學習到的東西帶到了未來更多的項目中,并且在下一次能夠帶來更加多元化,更加富有想法的「候選方案」。
我們做的更少
我們的設計要遵循「事半功倍」的原則。我們爭取一個小小的改動能夠帶來特別大的影響,盡可能不會徹底地將一個產品或者功能推倒重來,我們永遠在尋找著最簡單,最易執行,最輕量級的解決方案。
舉個例子,我們在乘客的 Uber App 里考慮如何在「給予(獲得)一次乘車機會」功能上做文章,我們一開始只是簡單地將菜單鏈接從「分享」改成了「免費乘車」。這種文字描述上的改動,能夠將這個功能的全部價值給體現出來,也就極大地鼓勵了更多的用戶邀請他們的朋友來體驗。這樣的改動從設計上完全不需要花費幾個小時,設計師可以把省出來的時間用在打造,測試另外全新的功能上面。
這種追求「做的更少」的思路,其實能讓我們做的更多。我們在每個項目上面做更多的迭代,在 A/B 測試中引入更多的變量,而且在一定的時間內開發更多的項目。「做得更少」并不意味著我們不去做某些大型的設計項目,它的意思永遠都是優先考慮最簡單易行的解決方案,不浪費任何時間。
我們行動迅速
行動迅速能夠最大化我們的影響力,我們越快地拿出設計作品,我們越快能從調研和 A/B 測試中得到真知灼見。這些學習成果會有效定改善下一次迭代,幫助我們的項目加速駛向成功。我們在每一個項目上越快得到滿意的結果,我們整個部門所具有的價值也就越大。
事實上,速度是 Uber 能夠成功的關鍵,也是它的核心戰略要求。當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到這個平臺中,Uber 對于整個世界的影響力也就越大。路上跑著越多的 Uber 司機,乘客等待車的時間也就越短;越多人在平臺上叫車,司機也就不用輾轉好幾個地方來接送乘客,他每完成一單緊接著就進入到下一單的工作當中。事實上,叫車軟件的競爭就是速度上的競爭,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爭取到最多的乘客和司機,誰就是這個領域的主宰者。
但在「速度先行」的同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是我們仍然需要深度地思考一些問題,需要不斷地完成自己的設計,我們開設了好幾個項目,這些項目有一些功能是共通的,我們會召開跨各個部門的頭腦風暴會議,讓團隊里的每個人都能參與到討論當中,大家各抒己見,力求在會上能夠得出最棒的想法。我們聚在一起不斷地畫草圖,簡單地勾勒出某一種設計方案,然后在經過篩選和打磨之后,再在某些方案上投入更多的時間。我們會不斷地審視自己的工作,確保不會陷入歧途,浪費時間。
我們沒有忘記這世界上還存在著「魔法」
盡管我們的關注點一直放在「數據」和「指標」上,但我們仍然不會忽視設計工作在情感層面給人帶來的影響。Uber 的公司文化中有一條就是:「去創造魔法」。一個設計作品如果在我們的眼中達到了成功的標準,那么它不僅僅是完成了我們既定的增長目標,而且會讓人覺得這個設計上有著「魔法」一般的魅力。它有可能是令人愉悅的互動,動畫,又或者是精美的圖片,亦或是打動人心的文字。
魔法是無法用簡單的指標進行衡量的,但是我們仍然看重它。我們時鐘強調在自己的工作當中要存在一些能夠打動人心的東西,這是我們團隊最引以為傲的地方。
【號外】以“融合·新生態”為主題的《執惠·2016中國旅游大消費創新峰會》將于6月16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屆時國內旅游、投資、體育、營銷、娛樂、媒體、戶外等近千名各界精英將齊聚一堂,直擊旅游大消費產業前沿,探索廣闊未來,分享最具創新性的產品體驗,聚合最優質的投資與營銷資源,積聚能量,共創價值。歡迎點擊鏈接查看詳情并報名:http://m.ygmjgc.cn/activity/new-eco#join